上游壁壘高筑,下游散亂布局,互聯網平臺對于醫美行業仍是主要的突破口,在監管力度不足,市場亂象仍存的當前,要對醫美行業坐立遠觀,還為時尚早。
一、我國醫療美容產業發展歷程
根據《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第二條規定,醫療美容是指運用手術、藥物、醫療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或者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人的容貌和人體各部位形態進行的修復與再塑。
醫療美容根據是否需要手術,分為手術類和非手術類醫療美容,均是由經注冊的專業醫師及醫療專家進行。
對標美國、韓國等醫美大國,我國醫美產業起步晚,其發展歷程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圖1:我國醫美產業發展歷程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1949—2008年,以公立醫院首次設立整形外科為標志,國內醫美產業開始萌芽。1949年,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國內首次設立整形外科,標志著中國醫美行業的萌芽。
此后,多家公立醫院紛紛設立整形科,比如中國醫科學院外科整形醫院等。這段時期,醫美的主要需求來自于傷后修復、矯正等被動整形。
2008—2014年為產業起步階段,上游原材料生產商發展態勢良好,帶動民營醫療機構涌現。
這一階段有三個特點,
第一是多家相關公司上市或掛牌,如2008年華熙生物香港上市、2010年華韓整形成立等;
第二是行業整合并購頻繁,朗姿股份、蘇寧環球、復星等均通過并購對醫美行業展開布局;
第三是中韓合作進一步加深,以朗姿、恒大為代表,不斷引進韓國技術和醫生并推廣。
2014年至今,資本助力下產業繁榮發展,“互聯網+”浪潮催生了互聯網醫美平臺。在移動互聯網和消費升級的雙重驅動下,互聯網醫美平臺發展壯大,逐漸成為醫療美容產業鏈的樞紐環節。2014年以來,新氧、更美、悅美網等互聯網醫美平臺深受資本市場青睞,已獲多輪融資。
二、醫療美容產業鏈概況
根據醫美產品從生產制造到為消費者服務的上下游關系,醫療美容產業鏈可劃分為上游原料器械生產商和下游醫美機構,上游原料器械包括儀器設備、針劑和輔助材料,通過廠家直銷或代銷到達下游民營或公立機構,為醫美消費者提供相應服務。
此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對消費者群體的滲入,互聯網醫美平臺一方面通過鏈接醫美機構,幫助上游廠商簡化分銷環節,另一方面能協助消費者高效決策。相關服務提供商包括醫美行業信息化服務商、醫美APP、醫美保險等等。
圖2:醫療美容產業鏈,筆者整理繪制
三、我國醫療美容產業現狀
隨著經濟條件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同時中國消費者受國際醫美新潮流影響,醫美消費意識逐漸覺醒,醫療美容市場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2019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達到1769億元,2015-2019年CAGR為28.54%,增速高于全球同期。
圖3:2015-2019全球及中國醫美行業市場規模
資料來源:檸檬愛美、艾瑞等
①上游:原料及器械整體集中度較高,國產加速替代
醫療美容可分為手術類(重整形)和非手術類(輕醫美),其中中國輕醫美市場容量穩定擴張,占整體醫美市場規模的比重穩定。
手術類醫美項目包含眼瞼整形、鼻整形、口腔牙齒矯正、植發等頭面部項目,豐胸等胸部項目,以及吸脂等身體項目。非手術類醫美項目包含肉毒毒素、玻尿酸等注射項目,光子嫩膚等面部年輕化項目,以及牙齒美容等其他項目。
我國輕醫美市場占整體醫美市場規模的比重遠高于手術類美容整形市場,近年來穩定在65%-70%左右。2018年,中國輕醫美市場規模為1028億元,同比增長30.62%;2019年,中國輕醫美市場規模為1191億元,同比增長15.86%。
表1:醫療美容項目分類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圖4:中國輕醫美市場規模占整體醫美項目規模比重高
資料來源:艾瑞咨詢
圖5:中國輕醫美市場規模
資料來源:艾瑞咨詢
輕醫美原材料方面,注射填充類以玻尿酸、肉毒素為主。根據ISAPS數據,使用肉毒素和玻尿酸的整形項目分別達503萬例和330萬例,占比共計66%,根據新氧大數據,我國注射醫美中,玻尿酸和肉毒素的占比達到66.59%和32.67%,占比共計99.26%。
圖6:中國注射醫美分布
資料來源:新氧大數據
上游產品具有較高技術壁壘,上市審批嚴格,致使上游廠商高度集中。在我國,要拿到玻尿酸Ⅲ類醫療器械證需要3-5年時間,而要拿到肉毒毒素藥品上市注冊證更是需要5-8年,因此,醫美上游藥械環節憑借嚴苛的政策和技術壁壘,具有較高的護城河優勢。
截至目前,我國內地市場共有16家企業擁有NMPA頒發的玻尿酸Ⅲ類醫療器械注冊證,而擁有肉毒毒素生物藥品注冊證的企業僅有4家,其中國產僅有1家。
表2:國內獲批玻尿酸和肉毒素產品列表
來源:NMPA,火石創造
透明質酸(俗稱玻尿酸):是一種由N-乙酰氨基葡萄糖和D-葡萄糖醛酸為結構單元的天然高分子粘多糖,廣泛存在于脊椎動物結締組織和體液中,具有獨特的黏彈性和優良的保水性等性質。
目前醫藥級透明質酸終端產品主要涵蓋三個應用領域:醫療美容、骨科治療和眼科治療。2018年,醫療美容市場規模大于其它應用領域,達到37.0億元,且增速高于其它領域,2014-2018年復合增長率為32.3%。2020年預計中國醫療美容透明質酸終端產品市場規模將達48.2億元。
圖7:中國醫藥級透明質酸終端產品市場規模情況(億元)
來源:Frost & Suliivan
我國玻尿酸市場進口主導,國產替代空間較大。目前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的玻尿酸細分產品有20余種。從銷售額來看,玻尿酸產品市場規模排名前四的企業均為外資企業,2019年的合計占比達到68%,進口產品占主導地位。
從銷售量來看,國產玻尿酸銷量在2018年已超四成,國產品牌逐漸崛起。隨著國產玻尿酸產品的交聯方法和生產工藝不斷提高,國產產品在濃度、交聯度、顆粒大小、硬度、凝聚性等方面與進口產品的差距逐漸縮小,玻尿酸國產替代進程將日漸深化。
圖8:2019年中國醫美HA產品銷售額排名
來源:Frost & Suliivan
圖9:2018年中國醫美HA產品銷售量排名
來源:Frost & Suliivan
肉毒桿菌內毒素(俗稱肉毒素):是肉毒桿菌在繁殖過程中分泌的毒性蛋白質,具有很強的神經毒性。
肉毒素作為一種神經毒劑,可通過不可逆切割神經遞質傳導復合體,抑制神經末梢釋放乙酰膽堿,從而引起肌肉松弛麻痹。
然而其最大的應用場景并非醫療領域,而是面向動力性皺紋矯正、瘦臉、瘦腿等醫美需求。我國肉毒素整體市場規模在高速增長階段。據立木信息咨詢,國內正規渠道銷售的肉毒素市場規模從2015年起加速擴張,2018年達39.2億元,同比增加32%。
因產品毒性較大,其受到國家嚴格監管。目前我國正式認證僅四家(國產的“衡力”、美國進口的“保妥適BOTOX”、英國益普生公司生產的“麗舒妥Dysport”以及韓國Hugel公司研發的“樂提葆Letybo”);現在仍有7款肉毒素產品在申請資質進程中。
放眼全球,美國保妥適一家獨大,韓國大肉毒素生產商均有中國布局、另有多個廠商肉毒產品在研,英德俄印均有產品布局。
激光美容儀器:醫美器械市場器械種類繁多,其中激光美容儀器通過“輕度介入“的方式達到整形美容的效果,成為美容醫療市場的中堅力量。激光美容儀器可用于柔膚嫩膚、去痣、除皺、脫毛等領域。
據公開資料顯示,我國激光美容儀器市場發展迅速,2019年市場規模28.4億元,同比增長19.73%。
激光美容儀依賴進口,國產在市場上逐漸被認可。雖然我國激光醫療美容設備企業眾多,但主流設備多為進口產品。光電設備行業中,外資巨頭和本土優勢企業相對成熟,行業集中度較高。
目前常見的進口激光醫療設備供應商有以色列飛頓(Alma)、美國科醫人(Lumenis)、美國賽諾秀(Cynosure)等,在正規設備中占比高達80%,占據主導地位。
國內醫美器械行業起步較晚,企業技術基礎相對薄弱。通過外延投資并購及自主研發等形式,國內激光醫療美容企業不斷增強自身研發能力,提高產品質量,市場份額逐步得到提升。
具體產品來看,武漢奇致激光的光子治療儀和半導體激光脫毛儀、深圳半島醫療的痤瘡治療儀、深圳吉斯迪(GSD)的多元射頻美容儀等產品,在市場上逐漸被認可。
②下游:美容整形醫院行業進入壁壘較低,分布失衡;在“互聯網+”潮流有望重構醫美行業生態。
中國當前醫療美容醫院市場上,服務終端主要分為公立醫院整形外科和民營美容醫院兩大陣容。
總體來說,私立專科美容醫院和旗下診所占據了市場的絕大部分空間。但是由于公立醫院集中了行業內頂尖的專家學者和外科醫師,擁有國內最先進的醫療美容資源和技術,管理規范、信任度高等,公立醫院仍然是國內醫美行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公立醫院未來有望隨著醫療改革的推進,在醫美的市場競爭中重煥活力,與民營資本共同推進中國美容事業的快速發展。
當前醫美機構、專業人才主要集中于東部發達地區。雖然市場覆蓋面在區位跨越上已經實現了向中西部中心城市的擴展,但是市場廣度更大的中西部二三線城市市場空間仍然一片空白,產品推介和業務擴容尚缺乏渠道,向下擴容尚需時日。
整體而言,我國醫美市場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杭州、深圳、武漢、長沙、重慶、成都為重心的布局,可以大致將市場分為華東、華北、華南、華中、華西四大板塊,其中華北、華東、華南市場占據了絕大部分的份額。
圖10:我國醫療美容市場地域分布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打通醫美機構與消費者的關系,互聯網平臺有望引領醫美機構的變革。民營美容醫院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銷售和獲客成本太高,而消費者也面臨著醫美供需信息不對稱的尷尬。
醫美APP平臺主要通過內容+社區+電商或者預約轉診的形式聚攏用戶,搭建B端機構、醫生和C端客戶溝通的橋梁,提高用戶決策效率,同時也降低了機構的營銷成本。從2011年到現在涌現出如新氧、悅美、美團醫美等數十個醫美App。
醫美App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凈化行業,將醫美行業向透明化、規范化推進,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利用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等亂收費的現象。
但是從目前看,相關醫美APP并未找到持續穩健的盈利模式,短期仍以業務探索為主。
四、未來發展展望
當前,我國醫美市場處在高速的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如下比較突出的問題:
1.市場比較混亂:醫美原材料和藥品比較混亂,存在著項目過度包裝、藥品過度消費等;
2.行業集中度非常低:頭部企業的市場占比只能達到5%左右,大部分的市場集中在中長尾的一些企業;
3.醫療資源無法滿足需求:醫生、護士等專家團隊,以及醫院的經營管理人才都是比較緊缺的,隨著醫美市場的飛速擴大,行業的醫療資源會越發緊張;
4.行業的監管仍欠缺:很多醫美監管制度、政策還處在一個摸索完善的過程中。
自2002年起,我國對醫美產業的監管日趨嚴格。國家陸續發布了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機構標準和分級管理目錄,出臺了醫美機構評價標準及細則。
2016年,中國整形美容協會成立,醫美服務機構正式進入合規化時代。2020年,衛健委等八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綜合監管執法工作的通知》,嚴打黑醫美,進一步整治醫美行業。
隨著如今全球醫療美容市場中非手術類項目的增加,注射填充項目的備受青睞,消費者對于醫療美容機構的售后服務、質量和合同投訴的增加,相關部門應該根據行業市場發展趨勢,有針對性地對醫療美容服務和藥品進行監管,進一步推進醫療美容行業結構改革,改善行業內重獲客營銷、輕專業醫療的不良現象。
表3:中國醫療美容行業監管政策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五、結語
在“顏值經濟”的浪潮中,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是快速放大“愛美之心”的重要因素。醫美產業鏈中,上游原料及器械國產替代加速,下游行業則較為混亂。
但“互聯網+”潮流有望重構醫美產業生態,同時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不斷引導行業向規范化和健康化發展,驅動行業良性發展。
來源:奈斯定位、火石創造